当前位置::首页 → 必修1 → 苏教版 →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课件、教案及学案菱湖中学)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PPT 课件
    • 教材版本:苏教版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504.55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18
    • 更新时间:2008-08-31 16:24:16
    • 上传时间:2008-08-31 16:26:55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阶段原子结构模型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难点: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讲解,认识到实验等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flash动画设计、PowerPoint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日常生活中你经常接触到一些化学物质,如饮用水、食盐、铜导线等。试指出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各是什么?

    【展示】课件并配同书本26页图1-24

    【讨论】古希腊哲学家曾提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即原子)构成的。

    ⑴原子到底是什么?

    ⑵科学家眼里的原子是怎样的?

    ⑶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原子结构的?有哪些科学家为探索原子结构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回答】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等。

     

     

     

    【讨论交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科学家在假设→实验→验证→再假设→再实验……的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最终得出原子结构最合理的结构。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等。

    【板书】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投影】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生阅读】书本P26-27页,了解各模型建立的背景和具体内容。

    【图片课件展示】各科学家事迹

    【动画课件展示】卢瑟福实验

    【交流与讨论】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中我们得到哪些启迪?

     

     

     

    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完成学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讨论交流】1.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都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实验是揭示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

    2.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都是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勇于怀疑科学上的定论,不迷信权威,向科学挑战,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科学探索精神的光辉!

    【过渡】现代理论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我们通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板书】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讨论】由课本给出的HHeONeMgAr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你能归纳出哪些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展示】氪、氙的电子排布 问稀有气体的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从中你还能得出哪些规律?

    【练习】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交流与讨论】请就P28页交流与讨论发表你的看法。(教师用课件配同演示)

    【问题提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总结归纳】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未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会发生变化,镁原子、氧原子在形成氧化镁的反应过程中形成了与氖原子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Mg2+O2-,达到稳定结构。请同学们根据P29页“问题解决”讨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在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并将讨论结果填入表1-6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倾听

     

     

     

    【归纳回答】1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n表示电子层数)

    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第一层不超过2个)

    【补充】3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学生回答

     

     

     

    【讨论后交流回答】结构决定性质

    1.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与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排布的阳离子(稳定结构)。

    2.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超过4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与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排布的阴离子(稳定结构)。

    3.原子核在反应中不发生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发生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学生讨论、交流

    【结论】元素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          

    1、金属元素为正化合价,失去电子的数目即为化合价的数值。

    2、非金属元素既可以为正化合价也可以为负化合价,活泼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化合价的数值即为得到电子的数目。

    元素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

    1、金属元素(如钠、镁、铝)的化合价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2、非金属元素(如氯、溴、碘、氧)的负价的绝对值等于8-最外层电子数。

  • 上一篇资料: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2套)
    下一篇资料:《胶体》高考试题训练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