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鲁教版 →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

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教案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鲁教版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0点(会员免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16.59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132
    • 更新时间:2008-09-06 22:20:26
    • 上传时间:2008-09-06 22:20:58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

    一、 简介

    《酸和碱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本课力求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酸和碱的性质进行开放性探究,使之初步体会物质的通性与组成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引出复分解反应概念。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及探究能力,又完成了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从微观角度把之前学过的化学物质认识地更清楚,而且也为继续学习化学式等化学语言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课题可以说是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的一架桥梁。从这里,学生们开始进入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从而真正开始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

        关键信息:

    1、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学以致用是化学教学的理想境界。“问题解决”为线索即作为本堂课的特点之一。本课以一个化学实验室里的实际问题解决拉开序幕:如何帮老师区分失掉标签的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通过该问题的发散性解决,自然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酸和碱的性质差异上。使接下来要进行的实验探究目的性得以加强。同样在本课即将结束时,该问题的重现又成为了一个巧妙的知识小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区分方法呢?这样,既达到了以旧引新的目的,又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探索化学问题的热情和信心。

    2、酸和碱的性质差异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中心,对教材内容不是直接讲述,而是分清知识层次,把握主线,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通过亲身探究,建立直观感受,并及时以应用带理论,在课堂上创设一系列的直观情境,帮助学习者自行归纳知识。由于此时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尚浅,体系尚不完整,因此本课时更加注重体验性知识的获取,而不宜涉及酸碱通性的差异。至于其他酸和碱能否具有盐酸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可作为探究性作业出现。预留伏笔,引出下一课时的学习。

    二、学习者分析:

    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酸溶液中存在H+,所以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溶液中存在OH-,所以碱溶液能紫色石蕊试液变蓝。那么其他的酸和碱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酸和碱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发出来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初步认识酸和碱的性质差异。

    2.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会书写常见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对酸和碱的性质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探究和方程式书写中的乐趣。

    5.渗透类比等化学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会学,乐学。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感官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好课应该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设计和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尽可能主动地去参与、体验、探索、试验。要避免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告知”的状态,这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发展极为有利。

     

  • 上一篇资料: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碱的性质学案
    下一篇资料: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课题达标自测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