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复习
知识要点:
1.认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常见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知道溶液在生产生活、科研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3.学会:分辨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理解: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质量关系。
5.知道:常见乳化现象。
6.了解:溶解过程伴随的能量变化。熟悉硝酸铵吸热、氢氧化钠放热现象,并了解其在实验室中的用途。
7.了解:了解常见物质溶于水后溶液凝固点、沸点、导电性的变化,并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溶液导电的原因(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8.理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9.学会:学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及相关计算(溶质只限于一种),熟知实验步骤、仪器、注意点、质量体积的换算,以及严格的书写格式。能读懂试剂瓶标签的文字含义。区别溶质为液态、固态时的不同配制方法。
10.知道: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11.知道: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1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熟悉常见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13.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14.学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5.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不要求掌握气体溶解度概念)。
16.了解:结晶的概念。
17.学会:使溶质结晶的常用方法(蒸发、降温等)。并会在解决分离、提纯等时加以灵活运用。
归纳整理:
1.溶液是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是判断溶液的依据。以固体小颗粒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以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
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都是溶液。溶液的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
3.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是指被溶剂溶解的那部分物质。它可以是固、液、气三态,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4.溶质溶于水的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NH4NO3溶于水吸热,NaOH、浓H2SO4、 CaO溶于水放热。固体物质溶于水后,通常使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离解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因而使得它们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5.有一类物质,它能促使原本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物质在一起形成较为稳定的混合物,这类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6.溶质的质量分数亦即通常所说的溶液的浓稀程度,可见溶液的浓稀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已知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或溶液体积,且已知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中的任两个量可求出另一个量。
常用的计算公式有: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但溶液的体积一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