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机化学基础 → 苏教版 → 专题4 烃的衍生物 → 第二单元 醇 酚 →

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课件及说课稿--苯酚(贵州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PPT 课件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846.35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104
    • 更新时间:2010-12-19 13:00:24
    • 上传时间:2010-12-19 13:01:13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选修5(人教版)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醇和酚》的第二课时
    一、理论指导
    《课程标准》 《模块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认识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1认 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组成、结构特点。  以具体物质为例,分析官能团的特性及
    相互转化。
    通过认识各类有机物典型代表物的组成、
    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上升到对一类化合、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引导学生归纳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形成有机化学主干知识网。
     2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3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 酯之间的相互转化。 
     4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课改的精神,对这节课进行分析和设计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酚类物质是采用具体代表物的方式进行学习。授课安排为1课时。酚与醇结构相似,都含有羟基,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预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并通过各自代表物的性质的对比,理解醇羟基与酚羟基的区别,体会官能团与取代基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方法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在必修阶段已经具备有机化学基本的类别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机物的性质。在选修5第一、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对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基团的相互影响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待完善。
        从能力层面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分析简单实验的能力;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比较熟悉,因此具有性质预测的知识基础,知道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备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实验班学生,他们乐于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容易展开。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 合作创新的精神还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老师引导和支持。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分析,我制订出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 ,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a、通过以问题为驱动的自主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类比推测、分析解决问题和观察的能力以及实验综合能力
    b、在苯酚结构与性质的理论探讨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升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通过对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理解,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b、通过苯酚的用途与毒性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辩证的看待化学物质
    c、训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与人沟通、争辩、交流的勇气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酸性、苯环上的三元取代)
    (2)难点:建立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观念。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2【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2【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思路 ——以问题为中心
    1、 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展示学科特色。
    2、 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设置问题链,让问题与活动来驱动教学进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4、从小课堂到社会,通过苯酚用途与性质的结合,将知识迁移至陌生的情境,将学习延伸至社会大课堂。
    六、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情景一】电影:鸦片战争
    【情景二】展示药皂、苯酚软膏
    我通过鸦片战争引出吗啡的结构式,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并提出为什么生石灰可以销毁鸦片? 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酚类物质的兴趣。
    再通过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从生活走向化学让学生对代表物苯酚有一个表象认识,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 了饶有兴味的意境。 
    (二)、构建苯酚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一]苯酚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①看、闻
    ②适量苯酚+水振荡,再加热(留用)
    ③适量苯酚+乙醇
    [归纳] 苯酚的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根据实验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出苯酚的物理性质。
    (三)、设疑探究: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创设了两个情景:
    【情景三】展示苯酚模型 
        学生观察苯酚模型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分析该分子结构,并与乙醇、芳香醇等醇类结构作比较,通过结构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同样含有羟基,为什么要划分为酚和醇两类物质,在性质上它们会有哪些共性?苯环代替烃基,与羟基的联手使得化学性质产生了怎样 的差异?
    【情景四】[展示]苯酚软膏的说明书
    指导学生阅读 “色泽变红”、“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等重要信息
    要求学生分析苯酚的结构,结合阅读材料,预测苯酚的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推测
    ①可被氧化(苯酚的氧化是对学生观察苯酚物理性质中提出的粉红色的解释,可以简略带过)
    ②可能具有酸性
    ③可以取代
    ④可能和Na反应

    问题1:苯酚是否具有酸性,如何用实验加以证明?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二] 苯酚的弱酸性
    学生分组实验: 第1、2、3组: 在苯酚水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
    第4、5、6组:在浑浊苯酚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分析得出苯酚显酸性并酸性很弱。
    问题2:苯酚酸性究竟有多弱呢?会比碳酸弱吗?自然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由老师演示实验:苯酚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实验现象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苯酚具有酸性,且比碳酸弱。
    请学生上黑板写出相 应的反应方程式,在苯酚钠与C O2反应的方程式中出现分歧,即若是少量CO2,产物是否应该写作Na2CO3。  组织学生讨论该问题,老师给予理论支持,给出H2CO3、 、HCO3—的电离程度大小,并引导学生 从强酸制弱酸的角度考虑:苯酚与Na2CO3是否能够共存,并补充以实验“浑浊的苯酚溶液与Na2CO3的反应”来验证,共同得出在苯酚钠通CO2 无论CO2是否过量产物均是NaHCO3
    问题3 另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苯酚的弱酸性。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并探讨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去实验室独立完成,并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
    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可能方案:
    1.测定苯酚溶液的pH,与同浓度强酸对比;
    2.测定苯酚钠溶液的pH,看pH是否等于7;
    3.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强酸,如盐酸,看是否有苯酚生成;
    ……
    这样以问题为驱动 ,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此时学生对苯酚具备弱酸性已有认识,为了深化,让学生
    衍生问题1:分析液态苯酚能否与金属钠反应,并与水、乙醇反应的剧烈程度作比较。
     
    以此加深对官能团与取代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认识
    衍生问题2:同样是含有羟基,乙醇分子的羟基难电离,不呈酸性,而苯酚分子里的羟基可电离出H+,呈弱酸性,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比较乙醇和苯酚的结构,自然得出
     

  • 上一篇资料: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课件及说课稿--苯酚(陕西西安市第三十一中学)
    下一篇资料: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课件--苯酚(河南)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