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机化学基础 → 人教版 →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 第二节 醛 →

《醛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0点(会员免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21.2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102
    • 更新时间:2011-12-09 18:26:41
    • 上传时间:2011-12-09 18:27:03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化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
                     ---《醛的性质和应用》教学案例及分析
    【课    题】醛的性质和应用
    【授课班级】高二(10)班
    【课    时】一课时(45分钟)
    【授课类型】新课
    【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
    学生在高一必修课《化学1》和《化学2》中对本知识已有接触,在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对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推断已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推理探究,实验验证。
    困难和问题:
    碳碳双键和碳氧双键在性质上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乙醛银镜反应原理的理解及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策略:
    方法上可采用想象、类比、细化综合性的问题。方式上可争取他人的支持如:合作学习寻求教师的个别指导等。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
    (1) 认识醛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根醛的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醛的加成、氧化反应。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醛在整个有机化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甲醛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又十分广泛,本知识点在中学化学中反复出现,深度呈螺旋状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务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尝试。当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时,他们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总结、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与验证。使学生在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中,既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及用途.
    2.使学生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3.掌握醛基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实验现象的本质,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醛的氧化反应以及银镜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
    a、能在反应中较好地辨别物质的变化,识别物质所具有的氧化性、还原性。
    b、充分掌握同分异构体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c、能简单地理解核磁共振谱图并用以判断有机物的结构。
    d、回顾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中的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醛的有关知识。
    教师的教学准备:
    本课情景问题的设置,课件的制作,突出重点细化难点
    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镜子、保温杯内胆、乙醛样品、银镜反应和斐林反应实验用品、溴水、乙醛分子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教学策略设计】
    1、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是在化学实验室中完成的,采用“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逐个任务和问题驱动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从而了解和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本课传授给学生的学法是“问题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分组协作学习──探究发现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逐个任务通过探究发现、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教学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实验演示,感性认识

     三、实验探究,设计方案

    四、协作交流,解决问题

  • 上一篇资料:《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归纳和强化练习
    下一篇资料:常见晶体性质知识归纳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