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反应原理 → 鲁科版 → 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 第1节 水溶液 →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集体备课资料(青岛9中)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199.16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30
    • 更新时间:2011-04-26 16:02:44
    • 上传时间:2011-04-26 16:03:29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第三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一、本章教材体现的课标内容
    本章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课程、高中阶段必修课程化学1与化学2中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本模块化学平衡方面的理论知识。本章教材共有4节内容,体现了《化学课程标准(试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1节“水溶液”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下列内容要求: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下列内容要求: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下列内容要求: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第4节“离子反应”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下列内容要求:认识离子反应及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中和滴定的实验方法。
    二、本章教材整体分析
    本章教材知识首先介绍作为溶剂的水自身的一些性质,然后探讨加入溶质后水与溶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进而研究水溶液中溶质之间发生反应的情况。本章内容的主要线索是“平衡”,具体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分析:
    1、知识结构与能力目标  
    (1)了解水的电离平衡中离子积常数,掌握溶液中H+、OH-的浓度与溶液的酸碱度的定量关系。
    (2)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掌握溶液PH的简单计算
    (3)了解强弱电解质的区别,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① 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
    ② 掌握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4)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了解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理解沉淀溶解平衡、沉淀转化的本质
    ①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②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6)理解离子反应及反应发生的条件,掌握中和滴定的实验方法。
    本章内容是对在水溶液中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实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中和滴定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对案例的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领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来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化学专业初步知识的学习。
    三、本章的教学安排
    第1节  水溶液   (二课时)
    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二课时)
    第3节  沉淀溶解平衡(一课时)
    第4 节   离子反应(二课时)
    复习与归纳
    四、活动项目的实施建议
    1.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化学。“交流*研讨”中许多问题都是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很贴近学生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的思维也容易激活。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交流*研讨”栏目,尽可能让学生多思考与交流就能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
    2.注重概念,着力理解
    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通过语词加以定义的,其中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部分称为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一些对象称为概念的外延,两者确定了概念质和量两方面的特征。本章是概念理论知识,它包括水的离子积、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盐类水解、溶度积、离子反应等,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要注意概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①概念形成:教师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具体事例出发,归纳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关键特征,从而形成概念(发现学习)。如“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该活动用于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非常经典。
    ②概念同化: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输入新的信息,让学生形成新的概念。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方式。进行概念同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新学习的概念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观念。即利用已有的概念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形成新概念(接受学习)。如我们可以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到“电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更新学习“电离平衡常数”和“溶度积”概念就会水到渠成。
    概念理论教学具有学科性和建构性,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让学生真正建构起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3.科学探究,训练方法
    (1)范例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探究要充分发挥“方法导引”的作用,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规范和科学。定量问题分析要应用好“追根寻源”的例题,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
    (2)主体的作用:新教材用每一节各种“活动*探究”活动代替了旧教材的每一章的学生实验,实质是希望加强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活动。在每一节课中我们要尽可能开展以学生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探究”,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和动脑的训练。
    4.注重过程,凸显主体
    (1)“活动*探究”中,探究过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不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的看,有的干,还有的学生躲着玩”。
    (2)每节教材的“交流*研讨”、“概括•整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研讨”、“概括•整
     

  • 上一篇资料: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第一课时课件(人教版化学必修2)
    下一篇资料: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及单元测试卷(人教版化学必修1)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