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修1 → 鲁科版 →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 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0点(会员免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17.11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36
    • 更新时间:2013-03-27 12:46:43
    • 上传时间:2013-03-27 12:47:07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预想五个方面对“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研究和交流。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案导学、目标教学与分层次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三课时,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并了解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
    2.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能力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感受概念、应用具体实例去运用概念、在交流评价中强化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抽象感和乏味感。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如各种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泸州老窖、哇哈哈矿泉水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配制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
    设计小组实验,在“方法导引”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完成高中第一个定量实验,进行一定体积的溶液配制的探究活动,完成两个目标:(1)了解容量瓶的使用方法;(2)通过 对溶液配制步骤的设计和具体配制过程,加深学生对溶液组成的认识。强调学生对实验程序的分析:目的、仪器、药品、步骤、误差等。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从以上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以学案作为指导,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然后在三个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40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 习直接运用 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 似简单,实际上可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判断与反思中,进行激烈的争论,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1)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 上一篇资料: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一化学《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说课稿
    下一篇资料: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一化学《电解原理》说课稿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