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修1 → 苏教版 →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

《物质的量》说课稿(慈溪市育才中学)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6.24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35
    • 更新时间:2014-11-18 20:33:41
    • 上传时间:2014-11-18 20:34:22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选自苏教版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属于“工具性”概念,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所以本节课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来计量宏观物质,也了解了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对本节知识的教学设计必须采用新思路,宜用推导的方法,由已知的物理量及化学计算方法一步步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增强这些概念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初步了解物质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直接构成,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引入过程与目的,学习类比推理、归纳推理,辩证逻辑思维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2)在交流与互动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4、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单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物质的量n与物质微粒N之间的转化。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4步,下面我着重来讲解。
    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以糖水的甜度与溶解的水分子个数和蔗糖分子的个数比相关,在已知室温下个数比为5:1时糖水最甜为背景,要求学生思考讨论泡一杯糖水需要加入多少克的糖(即如何将微观分子个数与宏观物质质量相联系起来导入本课)。
    2、师生互动,开拓新知
       在学生讨论思考无果后,教师适时给出提示:“由于珍珠较为稀少,所以我们可以用其颗粒数目来描述珍珠的多少,那么是否同样可以用颗数来描述所吃米粒的多少呢?为什么?”由于数量太大,我们是用质量来衡量米粒的多少,同理,为了描述单位质量都较多的微粒数,如同质量一般,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微粒的个数,这个物理量即为本节课内容----“物质的量”。接下去要求学生自学书本对于单位物质的量的定义与单位摩尔,并在类比长度与米的基础上,对物质的量与摩尔加以突破。最后通过一双、一打名词的意义与作用,来再次明确定义 NA(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作用和它的数值。
    3、初步应用,检验自我
        根据1mol 12C含有的所含的微粒数NA≈6.02×1023mol-1,

  • 上一篇资料:《离子反应》中有关导电性实验的说课稿(慈溪中学)
    下一篇资料:《硝酸的性质》说课稿(慈溪市浒山中学)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