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反应原理 → 苏教版 →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稿(慈溪市逍林中学)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6.66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12
    • 更新时间:2014-11-18 20:37:30
    • 上传时间:2014-11-18 20:38:12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课
                              逍林中学 
    一、 教材分析
    电池理论是电化学的基础,是本专题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学习本节内容从电子转移角度看是对前面所学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是对前面“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的补充和完善。另外钠、镁、铝、铁等有关金属知识和电解质溶液的内容,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同时又为后面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化学电源、电解电镀等知识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科指导意见上的相关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原电池概念
     2、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验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归纳,进行启发式教学,由浅及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装置的观察,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能量观,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及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理解了原电池原理,可以解决能量转换关系,可以自主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可以解决原电池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这个知识点抽象、理论。因为学生在前面氧化还原的学习中氧化还原是由一个方程式来完成的,而在原电池中氧化还原是由两个电极反应来完成的。学生在思维转换和理解上有较大的难度。
    四、 学情分析
    俗话说:以学定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由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微观的、抽象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又很少,尽管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喜欢动手做实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实验操作尚欠严谨,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等来实现教学目标,因为本节课微观、抽象,要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启迪学生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
    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将通过小实验,把一张去掉电池的音乐卡片用两根导线连接插入西红柿中,学生观察到卡片又发出了动听的音乐,通过该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又激起了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卡片会发出声音,是不是该装置中产生了电流?为下面原电池原理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2、 实验探究,理解原理
    针对上一环节学生产生的疑问,发现的问题,我将让学生模拟西红柿电池动手做两个对比实验。两同桌同学将锌片,铜片插入到稀硫酸中,用导线连接前后,观察到两个实验现象有明显差异,同学们可以理解的是锌片的溶解,难以理解的是用导线连接后铜片上产生了气泡。引发同学进行积极的思考,锌片溶解是因为锌片失去了电子,学生会对锌片失去的电子到哪里去了产生深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锌片失去的电子可能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铜片不可能得电子,只可能是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是不是这样观察铜片表面现象确实产生了气泡。这个过程中,有电子转移,可能产生了电流,到底有没有电流?教师引导学生经过交流讨论,设计可行性的实验,通过连接一个电流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来验证上述假设是正确的,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归纳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问题驱动,把学生引导到交流讨论中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重、难点的突破。
    3、 设置练习,巩固新知
    本环节我将设置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再次巩固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四个条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素材,来组装不同材质,不同电解质溶液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的灯泡会亮,有

  • 上一篇资料:《化学平衡常数》说课稿(慈溪市三山中学)
    下一篇资料:《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课件(慈溪浒山中学)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