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人教新课标 →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化学)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人教新课标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4.25M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80
    • 更新时间:2010-10-28 09:24:08
    • 上传时间:2010-10-28 09:27:10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理论依据
    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2.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4.新课标新理念
    (1)新课程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各自独立的个体,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
    (2)新课程下的教学观: 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观,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建设和开发多样化的教学。
    (3)新课程下的学习观:自主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2.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我们继学习氧气后第二次系统学习到的物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的性质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二氧化碳的一些化学性质[ CO2 + H2O = H2CO3 ----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CO2 + Ca(OH)2 = CaCO3↓ + H2O---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又为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前起后的纽带作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通过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让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会很高。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再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比较好动、活跃,但正因为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所以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有放有扶”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法分析
    1、实验探究法   2、问题讨论法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四、学法分析
    1  观察分析法,探究法: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化性质。
    2  归纳法、列表法: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比如可以从密度、 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2”与之前学习过的“O2”进行对比。
    3  小组合作、互补长短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了解化学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3)情感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二氧化碳对人类社会既有贡献又有危害的两面性,树立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哲学观点
    重点:   CO2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
     引入新课 
    【课件】“屠狗妖之谜”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闻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是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忽不定,波尔曼抱着狗,跑出洞外,放声大笑:“这屠狗妖原来是……”
    讲述“死狗洞之谜”,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倾听、思考
    引起兴趣、 设疑
      (二)
     出示目标
     明确目的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的
    活动与探究1:
    指导观察:(提出探究任务)桌面上有一可乐瓶,装的是事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1)请你先观察它的颜色、状态、气味。由此得出二氧化碳有什么物理性质。

    (2)然后按操作规程完成探究活动。(将试剂瓶中的蒸馏水全倒在瓶中并振荡,注意观察现象)。

    教师:哪个小组先汇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平时打开可乐、啤酒盖时,会有大量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又体现其什么性质呢?
    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以小组为单位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集体交流、讨论。
        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总结结论、小组汇报
    思考后回答
    倾听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加深学生对CO2溶解性的理解。
    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探究与活动2: 教师演示
    ①向有两支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引导学生思考猜测):
    (1)“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从集气瓶中倒入烧杯中?”“你有没有见过气体能倒来倒去的?”
    (2)“如果我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倒下去,你猜想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两支蜡烛同时熄灭,还是哪支蜡烛先熄灭?
    (4)实验过程中体现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生(大多数):能
    部分学生有点疑惑,不敢肯定能不能。
    生:蜡烛熄灭。
    学生各种说法都有。
    学生很专注地观察,当观察到的现象与他的猜测一样时,非常的兴奋,并自觉交流。
       (观看演示)。
        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实验原理简单易懂,但实际操作可能不是很理想,所以采用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学生观看演示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因为有自己的猜测,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会很专注地观察。并引发自觉的交流。
    回顾 “死狗洞之谜”。
    教师:你能解开这个迷了吗?
    教师:(板书)既然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那么它对生命就有威胁。人们在进入二氧化碳含量较多的地方该怎么办?例如:像菜窖和干涸的深井。请你将自己的智慧与大家分享。
    展示两个集气瓶模拟两个菜窖,请一个同学做实验判断哪个菜窖可以安全进去 
     学生:(观看课件):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密度又比空气大,使狗窒息死亡。

    学生:演示进入菜窖前做“灯火试验”。当蜡烛火焰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较多,人就不要进去。  
    激发兴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体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验化学的价值。
    教师过渡:可见二氧化碳很神奇吧!同学们,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
    活动与探究3: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石蕊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请你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软塑料瓶中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教师:是什么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教师引导:在滴入石蕊之前塑料瓶中都放了哪些物质?
    教师:难道还有其它新物质吗?到底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成红色?到底是水?还是二氧化碳使小花变红?
    教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几朵石蕊小花,下面利用桌上的用品赶快行动吧。
    〔说明〕课件配合提示:石蕊遇酸性物质变红。
    教师:(演示)将醋酸喷在石蕊小花上,小花变成红色。
    教师引导:通过对比实验你得到答案了
    吗?请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现象并将你的答案填写在学案上。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5,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使小花变红的物质叫碳酸。可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填写学案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使学生明确探究任务。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试液变成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上,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真正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说明〕课件配合展示学案内容
     醋酸与石蕊 水与石蕊 CO2与石蕊 水和CO2遇石蕊
    教师: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你们手中变红的小花是否经得起“风吹日晒”。
    教师:(演示)用吹风筒对着学生实验中的一朵已变红的小花吹风,片刻后,小花又变为紫色。
    教师引导:可见碳酸具有不稳定性。请同学们参照教材,快速写出碳酸分解的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学案上书写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了如何收集加工信息,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与探究5:
    教师:下面我请大家变个魔术“吹水变奶”
    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小烧杯。里面有一种澄清的溶液,请大家那吸管往里面不停的吹气,看看有什么现象?
    指导分析并归纳出其反应原理。强调:个实验是检验CO2的常用方法,要学生理解并牢记这个知识点。 
    学生按要求实验
         学生抄写、记忆
    理解并牢记这个知识点 
    激发兴趣,体会化学的神奇魅力。
        达到会书写化学方程试的目的。
    小 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大家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你能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加以总结吗?
      〔说明〕课件配合展示知识梳理内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很强。当你了解了物质的性质后一定想知道如何来利用它。就让我们一同感知生活中的二氧化碳吧。
    教师:二氧化碳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利用的是什么性质?
    〔说明〕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二氧化碳相应的用途
    (多媒体视频):播放干冰的妙用。
    思考: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投影]课本P117图片、温室效应以
    及解释和造成的危害。
    [指导] 阅读相关内容 
    学生:灭火、光合作用、人工降雨、制饮料等。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通过对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内因决定外因,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树立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生思考、讨论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回家后完成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达到课后复习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水溶性
       无色 气态 无味 大于空气 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不能供给呼吸。
    (3)与水反应:CO2+H2O==H2CO3 碳酸的不稳定性:H2CO3=CO2↑+H2O
    (4)与Ca(OH)2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
    三、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利:灭火、制汽水、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干冰作制冷剂、化工原料……(用途)
         弊: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二氧化碳过量危害人体健康……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请你根据课本P114页实验6—5和实验6—6的构想,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可画图)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2.根据四朵浸有石蕊试液的小花在不同条件下颜色的变化,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3.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气体越来越多,气候也在不断变化,我国已经历了多个“暖冬”。
    (1)造成气温变暖的主要物质是                            。
     (2)请举出防止“暖冬”现象进一步加剧的两项具体措施                。
    5、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常附有一层白色物质,它是          ,生成该物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6、谈谈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知识呈现一步到位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设计时以温室效应带来的灾难作为导入课题,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学生探究学习主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理论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
    本课题第一次教学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放在首位,很多实验都是教师演示,学生只被动接受。教学思想没跨出老传统的框子,把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放在了首位,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没有使用多媒体。结果学生只学了死知识,遇到变形问题就解决了。
    本课题教学再设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多个学习情境,分组实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实验设计巧妙,选材贴近生活
    本教学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大胆改进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新课引入中,借用视频播放“屠狗妖之谜”,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多参与,多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 上一篇资料: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化学)
    下一篇资料: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学案(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化学)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