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人教新课标 → 第十单元 酸和碱 →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

10.1.1《酸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化学)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人教新课标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23.95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110
    • 更新时间:2011-01-12 22:15:50
    • 上传时间:2011-01-12 22:16:18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酸的化学性质》说课教案
    板块顺序流程图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九年级1、2班的学生,我校为乡镇中学;两个班学生总体情况比较差,但思维比较活跃,班级纪律好,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
    5、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 九年级  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在酸的化学性质中,
    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
    而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放在本单元课题2学习,与盐的反应放在第十一单元,但是已经弱化。
    《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 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五)课型:新授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酸的涵义。
    2. 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4.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 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2、 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
     

  • 上一篇资料:8.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化学)
    下一篇资料:2011届大纲版高考复习配套月考A卷化学试题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