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反应原理 → 人教版 →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 复习与检测 →

新人教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质量检测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单元测试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127.29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73
    • 更新时间:2011-03-02 12:36:34
    • 上传时间:2011-03-02 12:36:59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新人教化学 选修4 第2章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各图所反映的措施中,目的是为了加快其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答案 C                 
    2.仅改变下列一个条件,通过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来提高反应速率的是(  )
    A.加热          B.加压            C.降温        D.加大反应物浓度
    答案 A
    解析 A、B、D项均能加快反应速率,B、D项中的措施只是增大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而A项中措施可增大分子能量,从而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实现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
    C.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D.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
    答案 D
    解析 对于反应自发性的判断要综合利用能量判据和熵判据,仅靠单一判据不能对反应的自发性,作出准确判断,B、C项错误;一定条件的非自发过程若改变条件也可能转变为自发过程。
    4.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B(g) 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 mol,在前10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 mol/(L•s),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1.6 mol          B.2.8 mol         C.2.4 mol        D.1.2 mol
    答案 B
    解析 前10秒钟,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 mol/(L•s),则消耗的B的物质的量为0.06 mol/(L•s)×10 s×2 L=1.2 mol,B剩余的物质的量为4 mol-1.2 mol=2.8 mol。
    5.对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正(H2O)
    答案 A
    解析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v正(O2)=v逆(O2)=54v逆(NO),v正(NH3)=23v正(H2O);生成x mol NO的同时一定消耗x mol NH3,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C项减压后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
    6.已知反应A2(g)+2B2(g) 2AB2(g)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 B
    解析 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v逆增大的倍数多,故平衡逆向移动,且缩短了达到平衡的时间。
    7.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 2Y(g)+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φ)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p2>p1,则反应速率较大,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要短,且平衡向逆向移动,Z的体积分数比p1的要低。
    8.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H2(g)CO(g)+H2O(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CO)的大小顺序是(  )                  
    A.乙=丁>丙=甲                     B.乙>丁>甲>丙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 A
    解析 根据反应方程式:
     CO2(g) + H2(g)     CO(g)+H2O(g)
    甲: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乙:2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丙:0 mol   0 mol    a mol    a mol
    丁:a mol   0 mol    a mol    a mol
    根据极端假设的思想,将产物全部转化为反应物,发现甲和丙中加入的物质的量一样,乙和丁中加入的物质的量一样,因此甲和丙、乙和丁属于等效平衡,达到平衡后CO的物质的量:甲=丙、乙=丁,乙和甲相比,乙相当于在甲的基础上多加了a mol CO2,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右移,因此达到平衡后CO的物质的量乙>甲,故n(CO)的大小顺序为:乙=丁>丙=甲。
    9.碘钨灯比白炽灯使用寿命长。灯管内封存的少量碘与使用过程中沉积在管壁上的钨可以发生反应:W(s)+I2(g)  WI2(g) ΔH<0(温度T1<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灯管工作时,扩散到灯丝附近高温区的WI2(g)会分解出W,W重新沉积到灯丝上
    B.灯丝附近温度越高,WI2(g)的转化率越低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c(W)•c(I2)c(WI2)
    D.利用该反应原理可以提纯钨
    答案 AD
    解析 根据可逆反应:
    W(s)+I2(g)  WI2(g) ΔH<0 T1<T2
    升高温度,平衡向着生成钨的方向移动,因此A正确,B不正确;平衡常数与反应中的固态物质无关,因此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WI2)c(I2),故C不正确;先利用W(s)和I2(g)反应生成WI2(g),再控制温度使WI2(g)分解生成纯净的W(s)。
    10.下列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F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
    B.棕红色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C.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D.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答案 AB
    解析 C、D两项平衡没有发生移动,故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11.反应:L(s)+aG(g) bR(g) 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图中
     
    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的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  )
    A.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
    C.a>b                            D.a<b
    答案 BD
    解析 固定压强随温度升高平衡右移,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固定温度,随压强增大,G的体积分数增大即平衡左移,则a<b。
    12.反应PCl5(g) PCl3(g)+Cl2(g)①
    2HI(g) H2(g)+I2(g)           ②

  • 上一篇资料:新人教化学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单元质量检测
    下一篇资料:新人教化学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质量检测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