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人教新课标 →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 课题3 元素 →

4.2《元素》教案+学案+课件(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PPT 课件
    • 教材版本:人教新课标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10.67M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223
    • 更新时间:2010-12-31 13:00:44
    • 上传时间:2010-12-31 13:01:46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启蒙学生形成初步元素观的核心阶段。中心内容是认识元素的定义,并通过整理逐步呈现与元素相关的知识内容,初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从教学要求上看,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它非常抽象,学生对于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非常难以理解。
    不过,在《绪言》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在第三单元通电解水的实验中,他们也了解到: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微观上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便给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抽象的描述形成比较具体的认识,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元素的概念,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 了解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概念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的方法了解元素的概念,并探讨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关系。
    2.通过课前的资料采集和课堂探讨,增强学生对元素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1.认识元素的存在  
    难点:1.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程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等方法获取新知识。因此本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的教学模式,同时配以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手段。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合作收集日常生活中与元素有关的标签,整理成系列专题,如:药品专题、食品专题、洗化品专题,等等,以此加深“元素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便于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和发言。
    【教学设计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活动一  回顾与反思
    【回顾反思】1.更正作业中元素书写的常见错误
                2.元素的分类
    【学生成果展示】国庆期间的同学们进行了食品、药品等元素标签的收集活动。通过小组内互评,现选拔出部分优秀成果进行展示。
    【实验引入】木筷、纸巾和饼干,点燃之后都发黑——炭黑,引出它们在物质组成上可能存在的共同点——碳元素。
    【讨论】同学们还学过哪些物质含有碳元素?
    【知识拓展】金刚石、碳酸钙,它们也都含有碳元素。刚刚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就是因为发现了石墨烯,而石墨烯也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讲述】 仅仅一种元素——碳,它能够成为很多种物质的组成成分。元素周期表中只有100多种元素,但它们通过相互组合,能够组成的物质在世界上有多少种呢?3000多万种!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板书】 课题2   元素  回顾,反思,完成学案
    活动总负责人对活动进展进行汇报
    观察,思考,进行猜想:
    它们都有碳元素。
    思考,回答: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酒精,等。
     唤醒学生记忆中已有的元素知识 
    通过学生成果的展示,对他们的辛勤劳动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联系已学知识及社会热点,引出: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活动二  了解“元素的定义”
    【讨论】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设问】那么,究竟什么是元素呢?
    【图片对比】(氢原子三兄弟)这三张图片有什么异同?并完成学案上的填空
    【启发】尽管它们有所不同,但我们依旧把这一类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讲述】像氢元素这样家族还有很多,比如:碳。
    【图片展示】由耶稣的裹尸布引出碳14
    【表格对比】碳14与其他两种碳原子相比有什么
    相同?什么不同?
    总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碳元素 碳原子 6 6
     碳原子 6 7
     碳原子 6 8
    总称  质子数 中子数
    氢元素 氢原子 1 0
     氢原子 1 1
     氢原子 1 2
    【启发】尽管它们有所不同,但我们依旧把这一类碳原子总称为碳元素。
            结合之前所说的氢元素,请大家思考:究竟什么是元素?具有怎样特点的一类原子才能被总称为元素?
    【讲述】所谓“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  一、元素
    1、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讨论】再次对照表格,思考: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

    【板书】  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巩固练习】下列哪些原子属于同一元素?

  • 上一篇资料: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课件(人教版必修1)
    下一篇资料:4.2《元素》课件(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