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题
化 学 试 题
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答案写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 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对SO2与CO2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直线形结构 B.中心原子都采取sp杂化轨道
C.S原子和C原子上都没有孤对电子 D.SO2为V形结构, CO2为直线形结构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金属晶体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
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HF、HCl、HBr、Hl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4.下列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
A.HNO2>HNO3 B.HNO3>H3PO
5.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判断错误的是( )
元素 |
I1 |
I2 |
I3 |
I4 |
X |
496 |
4562 |
6912 |
9543 |
Y |
578 |
1817[来源:学科网ZXXK] |
2745 |
11600 |
A.元素X的常见化合价是+1价
B.元素Y是ⅢA族的元素
C.元素X与氯形成化合物时,化学式可能是XCl
D.若元素Y处于第3周期,它可与冷水剧烈反应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轨道呈圆形,p轨道呈哑铃形
B.Cu元素
C.
D.DNA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是通过氢键来实现的
7. 某物质的晶体中含有A、B、C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前后两面面心中的
B元素的原子未能画出)。晶体中A、B、C的原子个数比为 ( )
A.1∶3∶1 B.2∶3∶1
C.2∶2∶1 D.1∶3∶3
8.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根据对角线规则,铍和铝的性质具有相似性
B.在H3O+、NH4+ 和[Cu(NH3)4]2+中都存在配位键
C.元素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D.P4和CH4都是正四面体分子且键角都为109o28ˊ
9. 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预测H2S和COCl2的立体结构,两个结论都正确的是( )
A.直线形;三角锥形 B.V形;三角锥形
C.直线形;平面三角形 D.V形;平面三角形
10.根据键能数据估算CH4 (g)+
化学键 |
C—H |
C—F |
H—F |
F—F |
键能/(kJ·mol |
414 |
489 |
565 |
155[来源:学|科|网] |
A.–1940 kJ · mol-1 B.1940 kJ · mol-1
C.–485 kJ · mol-1 D.485
11. 对充有氖气的霓红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反应
12. 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σ键、一个π键,它们分别是( )
A.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B.sp2杂化轨道形成π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σ键
C.C-H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C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D.C-C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H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13. 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 2+
C.上述现象说明[Cu(NH3)4] 2+不如Cu(OH)2稳定
D.在[Cu(NH3)4] 2+离子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14. 已知氯化铝易溶于苯和乙醚,其熔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