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人教新课标 →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

7.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化学九年级)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人教新课标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12.78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57
    • 更新时间:2010-11-06 20:55:56
    • 上传时间:2010-11-06 20:56:44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燃烧和灭火
    大庆四十九中学  徐贵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教法分析:
    1、引导探究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四、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仪器、用品
    仪器: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粉笔
    六、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1)多媒体展示:燃烧的利用、火灾,教师引导进入新课――燃烧和灭火。                             
    问题1:在生活中,堆放钢材、棉纱的仓库,哪个贴有“严禁烟火”的标记?由此可知,燃烧现象的发生,首先要有可燃物。
    问题2:有可燃物一定会燃烧吗?
    问题3: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2)活动与探究一:请你猜想物质燃烧的条件,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①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②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③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设计目的: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制定控制实验条件的实验方案,结合生活实例及所学知识,分组搜寻证据。
    可燃物 A B C
    与  O2  接 触 √ × √
    温度达着火点 × √ √
    现    象   
    (2)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A、B、C各对应实验中的谁?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归纳总结、解释验证
    (1)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会燃烧吗?不信试试看。(活动与探究二: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再次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四)交流反思,评价反馈
    (1)讨论与反思:灭火的原理
    (过渡)可见,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既然这样,当你想把火熄灭时,你会怎样去操作?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为什么?
        情境2:请你熄灭这只燃着的蜡烛。
    一生吹灭后,问: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情境3;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熄灭它?这又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请把知道的常见灭火方法填在下表中:
    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破坏哪种燃烧条件?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隔离空气
      
    (2)分组实验(活动与探究三: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3)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并对该实验装置的优缺点进行反思与评价。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装置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五)应用拓展,发展探究
    (1)多媒体展示:消防队员灭火,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2)学生分组讨论:我校哪些地方应放哪些灭火器?
    (3)活动探究四:在化学活动课中安排学生实地模拟灭火,以巩固所学知识。
    (4)燃烧引发爆炸:展示粉尘爆炸图片。
    (5)讨论总结:燃烧引发爆炸所需条件。提问:我市哪些单位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你建议应张贴哪些图标?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六)调查研究,社会实践
    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
    七、评价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

  • 上一篇资料:4.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学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
    下一篇资料: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测试化学试卷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