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复习 → 专题复习 → 综合复习 →

浅议化学教学中的认知误区

  • ※基本信息※
    • 资料类型:教(学)案
    • 教材版本:不限
    • 适用学校:不限
    • 所需点数:1点
    • 资料来源:收集
    • 资料作者:
    • 资料大小:13.17KB
    • 资料上传:admin
    • 资料审核:
    • 下载次数:13
    • 更新时间:2010-04-23 13:08:42
    • 上传时间:2010-04-23 13:09:00
  • ※下载地址※
  • DOWNLOAD-BY-ARAN(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 ※资料简介※
  • 浅议化学中的认知误区

     

    (章丘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山东 济南   250200

    (联系电话:13953122718Emailtangfeng65@163.com

    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和教学调研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在化学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存在某些认知误区。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概念(定义)模糊,多数情况属于个体认知上的偏差,少数情况则属于概念(定义)本身存在“先天不足”;二是对某些特例物质、特殊反应等考虑不周,往往以偏概全。

    一、概念(定义)型

    1、金属氧化物都是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离开“水溶液”这一前提,谈电解质的强弱没有任何意义。

    绝大多数金属氧化物难溶于水,如Fe2O3CuOAl2O3等;部分能溶于水的氧化物都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如Na2OCaO等,尽管生成的氢氧化物都可视为是强电解质,但已不是原来的氧化物。所以,不能将金属氧化物归类为强电解质。

    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氧,这样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有些物质尽管从形式上完全符合定义的内涵,但实质上并不能简单的归为“氧化物”系列,如Na2O2H2O2)、KO2RbO3OF2等,都不能笼统的称作氧化物,而分别属于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和氟化物。之所以产生这种似是而非模糊认识,与氧化物定义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或者说不够严谨)有直接关系。因此,应在氧化物的定义中附加“且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碳酸、一水合氨(氨水)等都具有挥发性

    多数资料(包括教材),对某些物质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在认定上不够严谨,容易产生误导。无论是旧版本还是新版本教材,在附录“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中 H OH都标注为“溶、挥”,这样很不科学——实际上是将挥发性和不稳定性混为一谈,挥发性是物理性质,而不稳定性则是化学变化。挥发性是指溶液中的溶质脱离溶液体系而进入空气中,如浓氢卤酸(HClHBrHI)、氢硫酸(H2S)等,但碳酸、亚硫酸、氨水等则属于不稳定性物质,其中的溶质发

  • 上一篇资料:内蒙古包头33中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新人教版)
    下一篇资料: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测试题
会员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 资料统计
  • 昨日上传:0个
  • 今日上传:0个
  • 资料总数:136767个
  • 占用空间:186.59GB